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广告、由代理商或是自己操作,在广告上线后,都应该好好查看数据报告,来衡量广告成效。
先说明一下,Facebook广告与Google Ads关键字广告,最大的差异在于:
Facebook是以兴趣受众来进行投递广告
所以假设公司要销售的产品是服饰,在Facebook的广告后南京,你就可以选择对流行服饰、时尚有兴趣的受众进行广告投放。也因此在Facebook数据观察上,与Google Ads有些不同。
而数据字段那么多,我们该从哪些指针开始看呢? 以下列出一些信息提供参考。
1. 广告目标
在广告开始前,必须先设置广告目标,而广告标准会根据目标的不同,有不同的调整方向。
Facebook官方将区分成三大类别:
品牌认知(品牌知名度、触及人数):这个目标可提高用户对您产品或服务的兴趣。若要提高品牌知名度,就得让大家知道贵商家的独特之处。
触动考察(流量、交互、应用程序安装、观看影片等):这个目标可促使用户考虑选择您的品牌,并吸引他们发掘更多信息。
- 转换行动(转换、目录销售、来店客流量):这个目标可锁定对您商家感兴趣的用户,鼓励这些用户购买或使用您的产品或服务。
以查看广告成效的层面来说,假设以触及人数为目标,Facebook广告会尽量去触及越多目标族群,这时就不能以转换来判断成效好不好,而应该以如何让曝光成效最大化来调整广告。
所以在每一次的广告调整前,都要确定最初运行的广告目标,而不是盲目解读数据!
2. 触及人数和点击
触及人数和点击是广告的观察基础指针。
因为Facebook广告是依营业厅击来计价,而触及人数的概念就像是在街上发传单;点击则像是看到传单后有兴趣到店逛逛的消费者。
假设广告一天能带进的流量只有10-20笔网站流量,且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会直接购买产品,这样的广告流量会有好的成效吗?
其实以行业别的不同,会有不一样的网站流量标准,而以奇宝过往的操作经验,建议每日平均至少导入100笔流量,会是比较足够的。
3. 频率
频率指的是平均让同一位用户看到广告的次数,公式为“曝光次数/触及率=频率”
回想一下,当我们在滑Facebook的时候,是否曾看过同一则广告出现数次的经验? 这就是Facebook广告中的频率(每个人看到广告的平均次数)。
当广告在同位用户眼前出现越频繁,他越可能直接忽略你的广告。即使一开始可能对该产品有兴趣,但只要在滑FB就会看到同样的广告,应该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烦吧...?
以奇宝的Facbook广告操作经验会建议:当广告频率达到2的时候,需要特别关注一下广告成效表现,如果广告成效变差,可以试着调整广告素材或尝试投递不同目标族群。
4. 连外点击次数
连外点击次数是计算“用户点击贴文后前往Facebook以外网站的次数”,和上述第二项中的点击完全不同。
通常在运行Facebook广告时,我们会因为贴文能露出的信息量偏少,常会在贴文中附上相关的网址链接,也因此连外点击次数成为Facebook在广告成效查看上的一个指针。
假设某网拍正在举办周年庆优惠活动,希望将消费者导入该官网购物,所以在广告贴文中添加了外连官网的链接,那连外点击次数便是一大观察指针,更可以搭配广告贴文素材的点阅率一起参考,观察广告表现。
5. 贴文交互次数
贴文交互包括广告投递期间用户针对广告采取的所有动作。
贴文交互包括下列动作:对广告传达心情、留言或分享、索取优惠、观看相片或影片,或点击链接。
Facebook广告贴文包含了较多的交互功能,而对于每个交互方式,如:贴文留言、贴文心情数等等,都有独立的指针项目,如若广告运行目的是希望与消费者交互,便可参考此指针。
6. 转换
不论是什么样的广告,广告主最终都是希望带来实际上的转单、来电询价数、会员数等,这往往也是衡量KPI的重要参考指针,但这些转换都需要先在,方可追踪,并针对KPI来导入转换,同时要与以上指针一起进行观察并调整。
透过不同的广告指针观察,希望大家在数据解读上更有方向,也能激发出Facebook广告调整的新想法!
以上为本次和大家分享的内容,还想了解更多各类数字营销的信息吗?
欢迎订阅电子报,第一时间接收最新信息!
后续我们台北移动学苑还会陆续举办各类型的营销课程,也欢迎有兴趣的营销人可以加入我们脸书粉丝团,在粉丝专页上与我们讨论喔!
Facebook粉丝专页:
本文网址: https://www.mamioo.com/seo-googleads/r51w7a5527en
留言评论